
曾經我以收集SMC Takumar 15mm f/3.5為目標,為的是想要湊齊M42軍團最後,也是最難達到的目標,
不過在一次不小心之下被賴部長的A15/3.5給毒害到,那變形的控制、豐富的色調讓人難以忘懷,
從此我的目光裡就多了這一顆鏡頭-smc PENTAX-A 1:3.5 15mm,
據說這顆鏡頭是早期PENTAX與CONTAX合作下的產物,當代各自推出了CONTAX T*15/3.5 & PENTAX 15/3.5(K15/3.5),
而CONTAX T*15/3.5採用浮動鏡片設計,PENTAX 15/3.5則使用非球面鏡片設計,
因此CONTAX T*15/3.5的最近對焦距離比PENTAX 15/3.5短,
其後PENTAX在1977年改版,不過鏡頭上並沒有特別標示,僅以SMC(前期) & smc(後期)來區分,
爾後到了1984年才又改版為smc PENTAX-A 1:3.5 15mm,
而A15/3.5沿用了K15/3.5的光學,並加上A光圈的設計,
但光圈葉卻由原來的六片變成了五片,這點我倒是沒查到為什麼會這樣的改變,
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PENTAX推出了新的DA15/4,不過這是重新設計的鏡頭了,跟K15/3.5 & A15/3.5並沒有什麼關係,
K15~A15這三代鏡頭外觀看起都一樣,前鏡片都是又凸又大,故又被稱為大燈泡,
鏡身內建四種濾鏡,由左至右為黃Y48(Y2), Skylight, none, L39(UV), 紅O56(O2),
前鏡片四周內建遮光罩,鏡頭重595g,實屬不輕,不過這鏡頭用在底片、數位上都能通吃,雖重卻好用,
雖說光學上K15/3.5 AL與A15/3.5並沒有不同,但為了能在DSLR上方便使用,所以我還是把目標放在A15/3.5上,
因為最近幾個月天氣不是大雨就是超級炎熱,又碰上小小綠他媽工作繁忙期,故出門機會變得少之又少,
也因此入手後,只拍了半捲底片,還沒有機會拍完拿去沖洗,
只好先放幾張之前使用賴兄的A15/3.5拍的照片給大家參考參考
#1

#2 修正的很好,屋簷沒有變形

#3

#4 幾乎把我的腳尖前的景都拍進去了

#5

舊文請參考 =>
再遊台灣民俗村K15~A15三代鏡頭的資料可參考下列連結
http://www.bdimitrov.de/kmp/lenses/primes/ultra-wide/K15f3.5-ii.htmlhttp://www.bdimitrov.de/kmp/lenses/primes/ultra-wide/K15f3.5-i.htmlhttp://www.bdimitrov.de/kmp/lenses/primes/ultra-wide/A15f3.5.html補充說明:
PENTAX在推出K15/3.5時,同時也出了SMC Takumar 15mm f/3.5,
據說SMC Takumar 15mm f/3.5只有900顆,所以相當少見,也因此我至今還沒能收集到。